首页 资讯 正文

解码“蚂蚁帝国”的亿年文明

体育正文 107 0

解码“蚂蚁帝国”的亿年文明

解码“蚂蚁帝国”的亿年文明

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(lǐjiànpíng) 蚂蚁早在1亿年前的(de)白垩纪时期就(jiù)已经形成复杂的社会组织。它们在地球白垩纪生物大灭绝中顺利“闯关”;五六千万年前哺乳动物(bǔrǔdòngwù)开始走向繁盛时,蚂蚁就已经成为地球陆地上(shàng)举足轻重的生态力量;当今,蚂蚁家族(jiāzú)有超过1.5万个物种,广泛分布在除极地之外的所有陆地生态系统中。如果把全球蚂蚁都集中在一起,它们的总重量超过地球上所有野生鸟类和(hé)哺乳动物的总和。 “蚂蚁帝国(dìguó)”亿年的文明是如何演化与传承的?6月(yuè)17日,浙江大学生命(shēngmìng)演化研究中心张国捷团队组织的联合研究项目,在国际学术期刊(xuéshùqīkān)《细胞》(Cell)发表论文,揭示蚂蚁及其社会系统的演化机制。 蚂蚁个体的(de)发育过程及巢穴的建立和发展。丁果 制图 生殖分工(fēngōng)是蚂蚁社会形成的基础 浙江大学生命演化(yǎnhuà)研究中心教授张国捷的办公室,摆放着一个引人注目的玻璃缸式蚂蚁窝,让原本狭窄的办公空间更加拥挤,这样也(yě)方便他随时调转办公桌(bàngōngzhuō)前的转椅,近距离观察蚂蚁社群结构与关系。 张国捷向记者介绍(jièshào),这个蚂蚁巢穴像人类的多层公寓楼(gōngyùlóu),层次分明,层层相通(xiāngtōng),每层既有蚂蚁的蛹,也有蚂蚁的粮食,蚂蚁社会的工作生活状况一览无遗。 在蚂蚁社会里,存在两个最基本的阶层(jiēcéng)——繁殖品级和劳力品级。张国捷说,繁殖品级中有雌性和雄性两种繁殖蚁。通常情况下(xià),它们拥有宝贵的翅膀,在适当的季节飞上蓝天,完成交配,雄蚁将很快死亡。雌蚁则会脱落(tuōluò)翅膀,钻入地下建立巢穴成为蚁后,劳力品级的工蚁(gōngyǐ)正是它的女儿(nǚér)。 浙江大学生命演化研究中心教授(jiàoshòu)张国捷办公室里的(de)玻璃蚂蚁巢。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/摄 这种交配制度保证所有巢穴(cháoxué)成员具有亲缘关系,使一些个体更有可能放弃自己(zìjǐ)的(de)生殖机会,去照顾(zhàogù)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,为出现稳定的生殖分工奠定基础,从而促成蚂蚁从独居物种演化成社会性群体物种。 研究发现,同一蚁巢的个体,具有相同的基因组。不过,随着发育分化形成形态各异的品级(pǐnjí),从事不同的工作(gōngzuò),共同维持蚁巢的正常运转。在一些蚂蚁物种中,劳力品级还(hái)会细分出更多大大小小不同的亚品级,以便精细化地完成各种工作。比如,大头(dàtóu)蚁等蚂蚁类群,不仅有工蚁,还存在特化的兵蚁,它们拥有厚重的上颚和(hé)发达的咬(yǎo)肌,专为战斗而生。 今天,不同蚂蚁物种展示出(chū)多样的社会组织形式,有(yǒu)些物种的巢穴中,只有单个蚁后(yǐhòu),有些物种有多个蚁后,甚至(shènzhì)在一些特化的物种中蚁后缺失,反而由工蚁进行无性繁殖。劳力(láolì)品级在不同的蚂蚁物种也出现极端的差异,有些只有一种类型的工蚁,它们之间大小(dàxiǎo)几乎看不出差异。另一些物种中工蚁有小有大,甚至出现体型差异几十倍、上百倍的不同亚品级。 蚁后和工蚁之间的(de)差异度,在不同物种(wùzhǒng)之间也呈现巨大差异,有些物种几乎很难区别两者,有些物种则展现出极大的体型差异。一种生活(shēnghuó)在非洲的行军蚁,蚁后体长达到最小工蚁的25倍。不同蚂蚁物种的单巢(dāncháo)规模,也从只有几只到上千万只蚂蚁,它们或采集(cǎijí),或寄生,或游猎,或农耕生活。 (小标题(xiǎobiāotí))超级蚁巢横跨欧洲四国绵延6000公里 作为世界最具破坏力的百种入侵物种(wùzhǒng)之一,阿根廷蚁的一项绝活(juéhuó)就是它们的“联邦制”——超级巢,即(jí)同一地区大量蚁巢靠亲缘关系联系在一起,甚至连巢穴都可以相通。 目前,全球已知最大的超级巢位于欧洲南部(nánbù),沿地中海(dìzhōnghǎi)和大西洋海岸线绵延6000公里,跨越葡萄牙、西班牙、法国和意大利四个国家,由数百万个互联的蚁巢构成,形成地球(dìqiú)上最庞大的无脊椎动物(jǐzhuīdòngwù)社会系统。 论文共同通信作者(zuòzhě)、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(fùyánjiūyuán)刘薇薇表示,群体规模扩张是驱动社会复杂度(fùzádù)提升(tíshēng)的核心动力——随着蚁巢规模的扩大,工蚁会逐渐分化出更多的亚品级,产生更精细的劳动分工,进一步提高社会组织的复杂度。 工蚁分型通常分为单一型、连续型和(hé)离散型。其中,离散型多态工蚁往往(wǎngwǎng)意味着特化组织的产生,典型的物种是来自切叶蚁亚科的龟蚁属,兵蚁的头部会特化成扁平圆盘,在遇到外敌入侵(rùqīn)时,它们可以像(xiàng)盾牌一样堵住巢穴入口,而工蚁头部较小,主要负责觅食和巢内维护(wéihù),这种形态分化是它们对树栖环境的适应。 蚂蚁组织中不同(bùtóng)的社会性特征。Joel Vizueta 绘图 通过(tōngguò)对不同工蚁多型(duōxíng)物种各亚品级基因表达(biǎodá)的比较(bǐjiào),论文共同(gòngtóng)第一作者、浙江大学生命演化研究中心博士后丁果介绍,和工蚁多型相关的基因,通常富集在保幼(bǎoyòu)激素和大脑发育相关的功能上。如gcm基因在多个物种的大型工蚁和小型工蚁之间存在差异表达,且在小工蚁上具有更高的表达量。作为一个和大脑胶质(jiāozhì)细胞发生相关的转录因子,gcm基因可促进神经胶质功能的分化,进而在不同工蚁亚品级中产生特化的行为。 巢穴(cháoxué)规模的扩大与(yǔ)品级进一步分化密切相关,同样对蚂蚁社会的复杂化发挥着关键的作用。在蚂蚁中,蚁巢规模差异跨越(kuàyuè)六个数量级,这种极端分化展示不同(bùtóng)物种独特的生存策略。巢穴规模最小的典型(diǎnxíng)代表(dàibiǎo)是南方恐猛蚁,目前观察到的最小巢穴只有3只工蚁,它们社会结构简单,群体中没有明确品级分化,工蚁可随时通过决斗转变成繁殖个体。 行军蚁巢穴中,却可以包含上百万乃至千万的(de)个体,群体里的工蚁往往分成大小各异的亚品级,各自从事着不同的工作(gōngzuò)。 (小标题(xiǎobiāotí))“最强奴隶主”悍蚁属 当然,蚂蚁社会(shèhuì)结构不一定总是在变复杂。在有些蚂蚁中(zhōng),社会的复杂度反而降低。比如社会性寄生的蚂蚁,其中最出名的悍蚁属(shǔ),堪称“最强(zuìqiáng)奴隶主”。它们不挖穴、不觅食、不照顾幼虫,靠掠夺其他蚂蚁为生。 当它们锁定目标蚁群后,工蚁(gōngyǐ)会倾巢而出,冲入对方巢穴,然后(ránhòu)用镰刀般锋利的上颚刺穿反抗者,然后将对方的蛹和幼虫带回家,等其羽化为成虫(chéngchóng)后,新晋工蚁会完全(wánquán)将悍蚁当成自己的同伴,持续工作直至死亡。 蚂蚁(mǎyǐ)另一种寄生方式则是“蹭吃蹭喝”。施氏食客蚁没有工蚁,它(tā)的“蚁后(yǐhòu)”寄生在草地铺道蚁工蚁体表,虽然它对宿主巢穴毫无贡献,但是可以通过化学信号来使宿主接纳它。 社会性寄生作为蚂蚁社会复杂度降低的特征,通常(tōngcháng)伴随着较小的巢穴(cháoxué)规模或较低的蚁后-工蚁分化程度。刘薇薇发现,在营寄生生活的蚂蚁物种(wùzhǒng)中,一些关键工蚁特征相关的基因,受到的选择压力显著(xiǎnzhù)降低。 此外,它们的(de)(de)基因组出现更高频率的“重新洗牌”和“基因家族丢失”,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化学受体基因家族。嗅觉、味觉化学受体基因家族,在蚂蚁觅食(mìshí)和社会(shèhuì)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,这些基因家族原本在蚂蚁祖先状态出现显著扩张,被认为在蚂蚁社会组织的维持中扮演关键(guānjiàn)角色。 这种寄生蚂蚁不需要靠自身觅食,与(yǔ)外界环境接触机会变少,使得其基因组尽量精简,丢失(diūshī)掉多余基因,以减少能量消耗。 丁果说,研究人员全面解析了这些特征(tèzhēng)的(de)(de)演化规律(guīlǜ)和不同特征间的相互关系,以及其背后的基因调控基础,发现不同特征之间出现协同演化关系。比如,蚂蚁放牧蚜虫(yáchóng)并从蚜虫的粪便中获得营养回报的共生现象,往往伴随着群体循迹觅食行为、大巢穴和多蚁后等特征的出现,这些特征共同增加群体的社会组织复杂度。 “蚂蚁(mǎyǐ)社会的演化历程堪称自然界的奇迹。”张国捷说,对蚂蚁社会性演化的探索,为(wèi)人类揭示(jiēshì)其他社会性动物的演化提供理论框架。同时,蚂蚁一系列社会特征的形成和演化,也是核心调控网络的重编程(biānchéng)和整合形成的,包括其生殖、觅食、营养代谢(dàixiè)及内激素响应信号等,这种(zhèzhǒng)“旧基因,新功能”的策略,提示了生命演化的简约之美和生存智慧。 来源:中国青年报(zhōngguóqīngniánbào)客户端
解码“蚂蚁帝国”的亿年文明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